春雨医生

登录 注册

腰椎病

腰椎病是由腰椎间盘和关节突关节的软骨及其周围韧带的退行性改变,导致腰腿痛(包括机械性疼痛和压力性疼痛)等临床表现的一系列疾病总称。

常见于中老年人,常伴有腰背、臀部、大腿、小腿疼痛史。微小的退变会在生命过程中,随年龄增长而加重,且男性较女性更明显。
椎间盘的退变是最重要、最早发生的退变。它的不断退变促使和推动了其他结构的退变。
腰椎病主要包括退变性腰椎间盘疾病(degenerative lumbar disc disease,DLDD)、退变性腰椎不稳及滑脱(degenerative lumbar spinal instability,DLSI)、退变性腰椎管狭窄degenerative lumbar spinal stenosis,DLSS)。三者是同一疾病谱的不同阶段,可单独发生,也可相继或同时发生。
常有患侧下肢的放射痛甚至麻木、无力,常为局限性下腰痛,可伴臀部或大腿后部牵涉痛、间歇性跛行等症状。
保守治疗措施包括,卧床休息、骨盆牵引、适当体疗等物理疗法;常规手术方案为减压、融合和内固定。

无特发人群

无传染性

常有患侧下肢的放射痛甚至麻木、无力,常为局限性下腰痛,可伴臀部或大腿后部牵涉痛、间歇性跛行等症状。
腰椎病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腰椎病的常见症状包括:

退变性腰椎间盘疾病(DLDD)患者常有患侧下肢的放射痛甚至麻木、无力。若有中央型或巨大突出累及马尾时,还可出现大小便功能障碍。患者常有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和特异性的神经根受累定位体征。
退变性腰椎不稳及滑脱(DLSI)患者常为局限性下腰痛,可伴臀部或大腿后部牵涉痛,查体可及站立时台阶状棘突、棘突偏斜、单侧肌肉不协调、后伸突然痉挛等。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DLSS)患者常有明显的间歇性跛行,患者常诉说腰腿痛症状重,而体征常仅有腰椎前凸变平、过度拉伸时疼痛。

腰椎病病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椎间盘的退变是最重要、也是最早发生的退变,它的不断退变促使和推动了其他结构的退变,造成髓核脱水、纤维环破坏、髓核突出、椎间高度下降等。

临床诊断腰间盘突出与腰椎畸形:
调查显示:在正常的健康人群中,约有30%的人存在着椎间盘膨出或突出,却没有临床的症状表现,而部分腰腿痛或坐骨神经痛者,其影像学检查却显示正常,这属医学上需要探讨的问题。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不能因放射学或影像学检查显示某一椎间关节和椎间盘有病理改变,就认为此处是造成病痛的起源;反之,也不能因为影像学检查未发现异常,就武断地认为腰椎没有问题,这时必须进行综合的分析,才有可能细究出病痛的根由。
脊椎发育异常在脊椎的上、下端,即上颈部和下腰部多见,表现为:移行椎、邻近脊椎相互融合、脊椎结构的左右不对称,以及脊椎某一部位缺损(如脊椎裂)、多余骨的出现等。他们多无症状,常因其他疾患行X线检查时发现,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出现腰背痛等神经症状,此时应当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相鉴别。现具体介绍如下。
移行脊椎:
在脊柱的颈、胸、腰、骶椎各节段的交界处可以互相“移行”,如腰椎骶化、骶椎腰化、腰椎胸化、胸椎腰化等,发生最多的部位是腰骶部,这在腰腿痛者的X线检查中占去了1/3左右。
关节突畸形:
两侧关节突的方向常有不对称,多见于腰骶部、其次在l4、5间。关节突的方向及形状对脊柱运动有很大关系,假如关节突关节的排列一致,则脊椎各方向的活动就会协调一致;若两侧不对称,会使脊椎各方向的运动难以协调,造成关节突关节、韧带、及周围肌肉的劳损,进而引发腰腿痛,有时还会在畸形关节突的上一间隙伴发椎间盘突出。
棘突畸形:
棘突为次发化骨中心,大约在25岁时融合。最常见的变异有:
1、接触棘突:正常者,在腰部后伸时相邻两个棘突间仍保留有一定距离,而先天性棘突过长、腰椎过度前凸、骶骨呈水平位、或是椎间盘退变致椎间隙明显狭窄时,会导致两个相邻棘突间的距离变小,当腰部后伸时,相邻的棘突相互碰撞、不断磨擦,进而形成假关节,即所谓的接触棘突。随着时间的延续,可造成滑膜炎或损伤性关节炎,引发腰痛,当腰后伸时疼痛会加重,此时应该控制腰部的后伸活动、调整不合理的姿势,以减少病变棘突的撞击,从而有利于局部充血、水肿的消退。
2、喙状棘突:喙状棘突多见于l5,其棘突细长、远端向后下方弯曲成鸟嘴状,故称为喙状棘突。在侧位X线片上可见细长、弯向下的l5棘突,当腰部后伸活动时,喙状棘突撞击骶1椎板,引起局部充血、水肿、或形成滑囊,发生腰痛;压迫骶1神经时,疼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若合并骶椎裂时,可引起腰痛、会阴部麻木、下坠感和排尿功能异常。治疗是以腰部制动、限制腰部后伸等为主。
3、杵状棘突:骶椎隐性脊椎裂处的浮游棘突与l5棘突相融合,形似杵臼,故称之,其病理改变和治疗原则与喙状棘突相类似。
隐性脊椎裂:
是胚胎期软骨化中心或骨化中心发育障碍,两侧椎弓在后部不相愈合,椎板及棘突部遗留下不同程度的裂隙。好发于下部腰椎和上部骶椎。只累及骨骼时称隐性骶椎裂;如同时伴有脊膜或脊髓膨出时,称显性脊椎裂。它一般只累及一个节段,轻者只有一条裂缝,严重者椎板完全缺如。隐性脊椎裂有纤维组织覆盖,可有腰骶部皮肤的色素沉着、生有毛发或呈小脂肪瘤样改变,一般无症状,但成年后腰骶部负重过大、活动多,其周围的韧带和肌肉有一部分缺乏附着点或附着不牢固,易形成腰骶部劳损。
治疗原则,是调整好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姿势,加强腰背肌的锻炼,以便能够代偿其先天性的缺陷。
腰椎骨刺与椎间盘突出:
椎间盘突出后,椎间盘变薄,椎体间隙变窄,韧带松弛,椎体间活动度增大,在椎体边缘出现微小的、反复的、积累性损伤,导致微小的局部出血及渗出,出血及渗出逐步钙化,从而在局部,也就是椎体上下缘出现骨的增生性反应,这就是骨刺,也就是骨质增生。腰椎骨质增生在x光片上表现多种多样,一般多呈“唇样骨质增生”,也可相互融合形成“骨桥”.
临床上常出现腰椎及腰部软组织酸胀疼痛、僵硬、易疲劳,甚至弯腰受限,如压迫坐骨神经可引起坐骨神经炎,患侧剧痛并向下肢放射,小腿麻木胀痛畏寒无力。
腰椎骨质增生与腰椎退行性变、椎间盘突出、椎间盘变薄,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治腰椎间盘突出一定要能同时治疗骨质增生,否则效果不佳是必然的。

首先应采用非手术治疗,相当多的患者经卧床休息、理疗和药物治疗,症状可缓解。出现下述情况时,可考虑手术治疗:

经较正规的非手术治疗无效;
自觉症状明显并持续加重,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
明显的神经根痛和明确的神经功能损害,尤其是严重的马尾神经损害;
进行性加重的滑脱、侧凸,伴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药物治疗

止痛药物。
抗炎药物。
肌松药物。
营养神经药物。

手术治疗

减压。
融合。
内固定。

其他治疗方法
常规开放手术治疗由于有创伤大、住院时间长、术后恢复慢等缺点,从而促使人们积极发展微创手术。
随着近年显微外科技术和内镜外科技术的迅猛发展,单纯的退变性腰椎间盘疾病(DLDD)和退变性腰椎不稳及滑脱(DLSI),已改由微创手术治疗。经皮后外侧入路腰椎间盘摘除术(percutaneous lumbar discectomy,PLD)操作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对突出型及膨出型 DLDD 疗效满意,但术后复发率较高。
在近年内镜技术的迅猛发展后,PLD 已经逐渐被经皮后外侧途径内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所取代。
疾病发展和转归
脊柱的运动使椎间盘扭曲、弯曲和压缩,椎间盘的正常结构使其承受正常的运动,过度的运动可损伤椎间盘。纤维环各层互相倾斜交织并包绕髓核,当椎间盘受到牵引活动时,由纤维环的胶原纤维加强椎间盘。脊柱各方向旋转时,仅有半数胶原纤维拉长,而纤维环外层纤维拉长最多,于是,这一部分纤维在旋转时可受到损伤。关节突关节限制旋转以保护椎间盘,小关节不对称或损伤可使纤维环承受更大扭曲而撕裂。
屈曲是脊柱最显著的活动,此时仅有纤维环后部的纤维拉长,而纤维环的外层纤维拉长得最多,于是屈曲时,这部分纤维容易损伤。横断面呈椭圆形的颈、腰椎间盘增加了纤维环后部的纤维,其进一步保护机制是后纵韧带和黄韧带。实验证明,屈曲是后部和后外侧纤维环撕裂的主要原因。
椎间盘的退变是最重要、也是最早发生的退变,它的不断退变促使和推动了其他结构的退变,造成髓核脱水、纤维环破坏、髓核突出、椎间高度下降、节段性腰椎不稳及滑脱、椎体边缘及关节突关节增生、黄韧带肥厚、椎管狭窄、脊柱侧弯等。

首先腰椎病患者要加强腰背肌功能锻炼,脊柱是一个由骨骼和附着的肌肉等组成的动力器官,腰椎的稳定性有赖于腰背肌的良好功能来呵护,在腰背肌力量减弱以后,腰椎骨性结构及椎间盘所受的应力增加,椎间盘退变加速,容易发生椎间盘突出,发生腰椎不稳。这是护理腰椎病最基本的方法。
其次,腰椎病患者平时要少坐多站、多平卧 平卧时腰椎所受应力最小,直腰坐位时腰椎所受应力是站立位时的1.5倍,伏案前倾位(哈腰)时腰椎所受应力是站立位时的2倍左右。
腰椎病患者最合适的体育锻炼是游泳。但是不可过量或者剧烈。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增加腰背肌肉锻炼,增加肌肉强度。
养成良好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
腰部外伤及时就诊,避免病情发展。

感谢中日友好医院骨科博士研究生 龚龙医生 参与本文撰写

暂无相关信息